【心得】《好主管的聆聽技術:從混亂對話找出最佳答案的領導日常修練》

文 / RZ

getImage<<博客來連結可以直接點

「尊重,是認真看待對方所說的一切。」

書中這句話提醒我最多,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忽略的事。前陣子幾個朋友間彼此給建議,他們說我想的久反應的慢,有時候被問到明明聽過的事情有時還像是從零開始。我開始思考我的思考怎麼了,然後想到資管學到的『輸入-處理-輸出』,如果思考之於處理,那輸入就是聆聽的能力了吧。為了驗證自己在第一個程序上沒有問題是個好的聆聽者,立馬從書櫃拿下去年資種課務交接 曜任 給我的這本書。

書中一開始以及後面一再提到『尊重』是所有對話的基礎,因為真知灼見往往會在你意料不到的時候出現,所以每字每句我們都應該好好的聽。可是他說的我知道阿?可能你跟我一樣想問這個問題,作者因為以前是個外科醫生,舉了看病患的例子,他說每個病患對於不同的病會有不同的特徵有其獨特性,所以無法與其他任何病例相比較。聆聽也是,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觀點、想法和意見,是獨特的,所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花時間跟心力去對待!

另外,作者也指出我們常認為的錯誤價值觀-聆聽等於是休息,其實即便處在靜默聽別人說話的狀態下,我們仍是對話中的參與者,聽跟說一樣重要,我們同樣都要把它視為主動性行為才是。

原來我還不是一個好的聆聽者,一直以來的聆聽習慣像是有個濾網在耳朵,我只挑選自己覺得重要、現在需要的內容,聽別人說話幾乎沒有聽滿,想當然爾,當真正講到重要的事情,我可能因此錯過重要的訊息,就算有聽到也不是完整的,在第一個程序『輸入』就不完整,所以也就無法做好思考與後面的反應。

「如果你找不到錯誤,你就無法糾正它。」如果不打臉你,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不是好的聆聽者!作者歸納了不合格聆聽者6種型態,這邊我拉出自己常見也是自己以前時常會犯的2種:

  1. 意見表達者
    這類型的人總喜歡打斷別人說話,然後提出自己的相法。他們聆聽的目的只是想要確認別人的想法是否符合自己認定的事情,他們看起來聽得很用心,其實並沒有敞開心胸。這樣不尊重的發言,最後通常會被忽視。
  2. 偽裝者
    他們會知道在哪個適當的時間點頭、微笑、簡單的回應,像是熱情參與的聆聽者,但其實打從一開始就對你說的內容沒有興趣,也可能對於談話主題早已決定,只是為了塑造會聆聽而聆聽,像是個演員。最後被發現沒有行動後,下場也跟意見表達者一樣。所以安靜有禮不見得等於好的聆聽者。

 

所以如何做一個好的聆聽者?

「先用80%的時間聽。」

聆聽也跟許多領域一樣同樣存在著80/20法則,作者要我們先控制自己的表演慾,不要衝動地馬上說出既有想法。『聽多於說』的原則,並不代表讓出對話的主控權,而是相信答案或是更好的想法藏在對話中,透過專注的聆聽與提問,可以幫助對方說出新的事實、開放的思維,最後激發更好的想法,甚至引導對方找出自己也不知道的答案。

「我的意見或評論可以讓我的談話者說得更多嗎?」

邊聽總是也要邊說,上面這句話是作者準備說話前會先在心裡問自己的。如果自己的說話能幫助談話對象說得更深入、幫助他思考,那這時的加入是值得的;相反的,如果只是為了誇耀自己的主意,那我們就該好好忍住。

自己最近也做了這項練習,幾乎少說多提問。除了上面作者提到的好效果外,我也發現為了讓對方說的更多的提問,會變成一種確認事實的方式,而不會對著可能假想的黑影先開槍,而造成誤會。

聽到的資訊很多,覺得混亂不知道該怎麼做?

「當我思考這個架構時,我想像一組檔案櫃。」

看完書中的這段會讓我聯想到在資種裡訓練的『課前預習』或是『會前作業』,只有當你先準備好、知道要聽什麼的時候,你才會知道你還沒聽到什麼與你什麼不必再聽。

以書中的例子來說,如果要組織一個團隊面試人,什麼都不先想的話,可能看到這個人寫APP能力很強就收,但團隊真的需要嗎?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組檔案櫃,像是需要先問自己『團隊成員應該要能夠「做什麼」?』『團隊成員加入的願景是什麼?』『新成員加入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?』一系列針對『團隊』所設立的檔案櫃,如此一來才會聽得有效率。

這本書叫《好主管的聆聽技術》,顧名思義裡面很多聆聽的技法跟職場比較有關聯,比較難馬上應用學習,但心法卻是一樣的,像是一直提到的尊重、尊重、再尊重(蔡英文口吻XD)。上面的內容只是一小部分,書中還有像是『聆聽中如何專注』『如何消除對話干擾』『其他檔案櫃建立的例子』等等,真的很推薦買了看or跟我借(有劃重點)。

如果你也發現跟我一樣思考卡卡的,與其懷疑自己IQ與思考能力,不如先想看看第一步『聆聽』是否先出了狀況。新的一年,一起做好的聆聽者吧 🙂

 

 

發表留言